前位置: 主页 > 大连信息热线 > 时尚娱乐 > 正文

《首钢大搬迁》完美收官,用独特视角向时代致敬

来源: 未知  2016-02-02 大连信息热线
 

近日,由资深纪录片导演肖童执导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首钢大搬迁》在央视十套科教频道圆满收官。作为一部时代氛围厚重的开年巨制,《首钢大搬迁》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钢铁强国之梦”为主旨,共分为“英雄无泪”“突出重围”“沧海桑田”“巨人之梦”“十年洗礼”“飞越未来”六集内容,完整演绎了首钢人在十年搬迁过程中的创业史诗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导实践历程,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独特视角、多样化叙事手法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为了真实还原首钢搬迁的全过程,作为总撰稿和执行总导演的肖童可谓绞尽脑汁,“如何既能在宏观历史背景下,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可以于细微处彰显人物事迹和情感?”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采用倒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方式,对首钢错综复杂的十年搬迁历程进行梳理,同时通过独特的“拟人化”视角,对纪录片中出现的一些景物进行描述,更好的将观众带入到那段热火朝天的记忆中去。

首钢搬迁之初,就确定了建设世界一流钢铁企业,以优质产品向国际钢铁市场冲刺的目标。然而,受到国际竞争环境影响,几家国外知名钢铁企业对首钢进行技术封锁,迫使首钢人走向了自主创新之路。《首钢大搬迁》基于首钢搬迁产业调整中重要环节和人物事迹为讲述链,以“还北京和河北两地一片蓝天”为主旨,演绎出首钢人在新世纪,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秉承“钢铁报国”的执着追求。该片以大量钢铁工业纪实镜头,向观众展现了一座国际前端化的绿色钢铁之城。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的示范作用。

节目播出后引起的强烈反响证实了肖童当初的设想是完全正确的。很多首钢职工在观看完节目后,纷纷在网上发表评论表示“纪录片不仅还原了当初首钢的整个搬迁过程,更加将首钢人的气魄和守望展现的淋漓尽致!”“看着纪录片,好像又重新回到了那个时代!”“纪录片播出之后,我为自己是首钢的一份子感到骄傲和自豪!”

十年艰难拍摄,只为让历史鲜活呈现

《首钢大搬迁》成功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例如本片制片人兼总编导张贺增在首钢长达十年的搬迁过程中,一直全程跟踪记录,拍摄了多达30多T存储量素材资料,所以他在本片中同样担任了总编导的职务。肖童在采访中表示:“当我看到制片人张贺增和首钢电视台驻曹妃甸的同仁拍摄的内容素材时,感到非常震惊,摄像师跟随“大搬迁”几地奔波,中间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是,如何把这些错综复杂的线索和事件组接起来,还原成一个纪录性故事,在短短240分钟的节目中呈献给观众,对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另外,确定这部片子到底要弘扬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也同样是个难题。”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首钢大搬迁》进入创作阶段后,摄制组又辗转多地,通过夜间拍摄、航空拍摄等多领域摄影手段,对现实场景进行了大量补充拍摄,增强了纪录片的可视性和时间的跨越性,使整部片子在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中,展现了首钢人“钢铁强国之梦”。

拒绝造势,用质朴还原历史

通常情况下,具有历史性现实题材的纪录片,都喜欢采用“浓墨重彩”的语言来渲染内容,想方设法为作品造势。但很显然,肖童并没有采用这样的方式,而是独辟蹊径,用一种更为质朴和“接地气”的方式来引领观众一同回味那段振奋人心的历史。谈及这样做的目的,肖童表示“《首钢大搬迁》是一部工业题材的作品,稍有不慎就会拍成一部‘冷冰冰’的宣传片,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我力排众议,决定采用这种比较质朴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当然,这里也要感谢出品方和两位制片人对我的信任,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这次大胆尝试。”而观众们似乎也对这种诠释方式很“买账”,自从第一集节目播出后,就有很多网友在论坛里争相索要节目的解说词,甚至开玩笑地说要背诵下来,因为其“写出了我们心里的话”。而一些评论文章也指出,2014年以来,我国的纪录片虽然呈现出一种“高开高走”的态势,但是像《首钢大搬迁》这样一部背景恢宏,却又深入人心、切中现实,为观众所津津乐道的作品确实难得。

纪录片虽然已经落下了帷幕,但那段烙印在无数人记忆中的“铁”色记忆,却不会因此结束。而《首钢大搬迁》也将成为一张独特的钢铁行业历史名片,被人们深深牢记,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肯定。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已有1条评论

验证码: